撬動競技體育后備人才社會化培養新生態
□鄧耀河
新聞中心首頁
近年來,河南省體育局結合新形勢新任務,大力推動青少年體育訓練陣地建設(縣區體校轉型發展),為基層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指明了新方向、注入了新動力。焦作市積極響應省體育局部署,立足“開門辦體育、開放辦體育”理念,以場館中心新型體校建設為突破口,積極探索“政府引導、社會協同、市場運作、多元共育”的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新路徑,為破解傳統體校發展瓶頸、激活青少年體育訓練活力提供了方案。
一、以理念革新回應時代需求
傳統體校模式下,編制限制、項目固化、資源分散等問題逐漸凸顯,尤其在跑酷、滑板、攀巖等新興時尚項目上,既難以滿足青少年多樣化運動需求,也難以適應競技體育項目多元化發展趨勢。面對新形勢,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不能“等靠要”,必須打破“體制圍墻”,讓社會力量廣泛參與。
基于此,焦作市在引進社會力量培養競技體育后備人才方面,錨定三個核心目標:一是補短板,聚焦奧運新興項目和青少年熱門項目,填補傳統體校項目空白;二是聚合力,整合體育場館中心優質資源與社會機構專業能力,形成“1+1>2”的協同效應;三是建生態,構建“訓練—賽事—輸送—保障”全鏈條體系,為更多青少年提供運動成長空間,暢通體育人才上升通道。
自2024年啟動新型體校建設以來,焦作市始終堅持“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管辦分離”原則——政府不搞“大包大攬”,而是做好“搭臺者”;社會機構不做“旁觀者”,而是成為“唱戲人”。這種模式既破解了傳統體校“增編擴崗”的體制約束,又通過政策引導促使優質社會資源有序進入競技體育領域,實現了“專業人做專業事”。
二、以四維聯動構建特色發展模式
新型體校的生命力在于能否打通“資源、機制、人才、賽事”的閉環。焦作市從實際出發,通過“四維聯動”機制推動新型體校從“紙上藍圖”變為“落地實景”。
資源聯動,讓專業場館成為訓練“主陣地”。體育場館中心是新型體校的“物理載體”。焦作市整合太極體育中心健身館、極限運動場地等優質資源,以最優惠價格向合作機構開放場地,并協助對接中小學、社區,打通“場館—學校—家庭”訓練場景。比如,焦作市輪滑協會扎根天河冰上運動中心,通過“輪轉冰”項目實現輪滑與短道速滑跨界培養;毅文體育訓練中心入駐市太極體育中心,以標準化田徑場地為基礎,培養出多名高水平運動員。這些機構的實踐證明,“場館資源+專業運營”的結合,能讓訓練更高效、人才培養更可持續。
機制聯動,以政策保障筑牢發展“壓艙石”。出臺《焦作市社會力量承辦市級運動隊資助及獎勵實施辦法》,從“建設資助+賽事獎勵+輸送獎勵”三個維度給予支持:對合作機構每年提供項目建設資助,用于場地、器材、外訓等支出;運動員在省級以上賽事取得成績按標準獎勵;向省隊、國家隊輸送人才的機構和教練員享受專項獎勵。這種體制內外一視同仁的“真金白銀”支持,有效激發了社會機構培養人才的動力與能力。同時,通過“合作協議”明確權責——合作機構可受權使用“焦作市某某隊”名義招生參賽,政府則負責監督考核,實現“放權”不“放任”。
人才聯動,靠專業團隊激活培養“動力源”。競技體育的核心是“人才”,新型體校的關鍵是“師資”。焦作市要求合作機構配備國家職業教練、省級以上裁判員等資質的專業團隊,同時支持教練員參加學習培訓、參與行業標準制定。目前,各合作機構已形成專業化師資梯隊:謳陸體育6名教練員團隊中,主教練高欣參與編寫國內首部官方跑酷教材,具備國家級裁判資質;輪滑協會6名專職教練員均持有高級教練證書,其中買少丹、郭杰等為國家二級裁判;毅文體育8名教練員團隊培養出2名國家一級運動員、37名國家二級運動員,師資實力可見一斑。這種“教學—科研—賽事”融合的師資培養模式,顯著提升了訓練的科學性和系統性。
賽事聯動,用以賽代練搭建成長“晉升梯”。焦作市整合教育、體育兩部門主要賽事資源,設立多層次、多級別賽事體系,暢通和規范分級分類參賽通道,增辦青少年體育基層賽事,為更多青少年提供參賽機會,使其在實戰中提升能力、展現價值。各項目近期賽事成績顯著:謳陸體育在2025年河南省青少年跑酷體能錦標賽中斬獲1金2銀;輪滑協會在2025年河南省短道速滑超級聯賽中,17名參賽選手中5人挺進半決賽;毅文體育田徑學員獲得5項全國冠軍;齊耀舞舞蹈學員在WDG國際街舞大賽中獲齊舞亞軍。這些成績印證了“以賽代練”模式的有效性——目前新型體校體系已帶動近1600名青少年參與系統訓練,形成“參與有熱情、入門有路徑、提升有平臺”的良好生態。
三、以社會力量為紐帶激活多元價值
新型體校建設的意義,不僅在于培養競技人才,更在于探索出一條“體教融合、體衛融合”的青少年健康發展之路。
從競技價值看,打破了“體校獨家培養”的單一模式。社會機構的加入使項目布局更加靈活——初期聚焦跑酷、滑板等新興項目,后期逐步拓展至傳統項目,最終將形成“新興項目做優、傳統項目做強”的格局。2024年以來,新型體校合作機構已向河南省短道速滑隊集訓營輸送運動員14人,跑酷、攀巖等項目在省級以上賽事中斬獲獎牌50余枚,后備人才“蓄水池”持續擴容。
從教育價值看,實現了“訓練育人”與“成長育人”的統一。合作機構將少兒體能、跑酷、體操等整合為特色課程,青少年在提升身體素質的同時,更培養了“敢于挑戰、勇于突破”的意志品質。正如謳陸體育的實踐所示:學員體能達標率顯著提升,并在“動商、智商、情商”方面全面發展,這正是“健康第一”教育理念的鮮活實踐。
從社會價值看,構建了“政府引導、社會參與”的體育治理新范式。焦作市輪滑協會、謳陸體育、毅文體育等機構加入新型體校體系后,不僅帶動了體育培訓、器材銷售等相關產業發展,更讓體育惠民落到實處。2025年暑期,依托新型體校場地開展的“奔跑吧・少年”系列活動,吸引上萬名青少年參與,使體育真正融入大眾生活。
站在新起點,焦作市新型體校建設將沿著“項目擴容、體系完善、品牌升級”方向持續發力。下一步,焦作市將擴大合作范圍,在現有跑酷、短道速滑等項目基礎上,引入霹靂舞、自由式小輪車等奧運項目,形成“全覆蓋、多層次”的項目布局;完善“科訓醫”一體化保障體系,聯合高等院校,依托體育醫院,提升訓練科學性;深化體教融合,推動新型體校與中小學共建“特色運動隊”,暢通“升學+專業”雙路徑發展通道。
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從來不是“百米沖刺”,而是“綿綿用力,久久為功”的長跑。焦作市將認真落實河南省青少年體育訓練陣地建設要求,以新型體校為支點,持續釋放社會力量活力,讓更多青少年愛上體育、參與體育、成就體育,努力為全省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貢獻更多經驗,為體育強國建設注入強勁的動能!
(作者系焦作市體育局黨組書記、局長)
![]() |
![]() |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近年來,河南省體育局結合新形勢新任務,大力推動青少年體育訓練陣地建設(縣區體校轉型發展),為基層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指明了新方向、注入了新動力。焦作市積極響應省體育局部署,立足“開門辦體育、開放辦體育”理念,以場館中心新型體校建設為突破口,積極探索“政府引導、社會協同、市場運作、多元共育”的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新路徑,為破解傳統體校發展瓶頸、激活青少年體育訓練活力提供了方案。
一、以理念革新回應時代需求
傳統體校模式下,編制限制、項目固化、資源分散等問題逐漸凸顯,尤其在跑酷、滑板、攀巖等新興時尚項目上,既難以滿足青少年多樣化運動需求,也難以適應競技體育項目多元化發展趨勢。面對新形勢,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不能“等靠要”,必須打破“體制圍墻”,讓社會力量廣泛參與。
基于此,焦作市在引進社會力量培養競技體育后備人才方面,錨定三個核心目標:一是補短板,聚焦奧運新興項目和青少年熱門項目,填補傳統體校項目空白;二是聚合力,整合體育場館中心優質資源與社會機構專業能力,形成“1+1>2”的協同效應;三是建生態,構建“訓練—賽事—輸送—保障”全鏈條體系,為更多青少年提供運動成長空間,暢通體育人才上升通道。
自2024年啟動新型體校建設以來,焦作市始終堅持“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管辦分離”原則——政府不搞“大包大攬”,而是做好“搭臺者”;社會機構不做“旁觀者”,而是成為“唱戲人”。這種模式既破解了傳統體校“增編擴崗”的體制約束,又通過政策引導促使優質社會資源有序進入競技體育領域,實現了“專業人做專業事”。
二、以四維聯動構建特色發展模式
新型體校的生命力在于能否打通“資源、機制、人才、賽事”的閉環。焦作市從實際出發,通過“四維聯動”機制推動新型體校從“紙上藍圖”變為“落地實景”。
資源聯動,讓專業場館成為訓練“主陣地”。體育場館中心是新型體校的“物理載體”。焦作市整合太極體育中心健身館、極限運動場地等優質資源,以最優惠價格向合作機構開放場地,并協助對接中小學、社區,打通“場館—學校—家庭”訓練場景。比如,焦作市輪滑協會扎根天河冰上運動中心,通過“輪轉冰”項目實現輪滑與短道速滑跨界培養;毅文體育訓練中心入駐市太極體育中心,以標準化田徑場地為基礎,培養出多名高水平運動員。這些機構的實踐證明,“場館資源+專業運營”的結合,能讓訓練更高效、人才培養更可持續。
機制聯動,以政策保障筑牢發展“壓艙石”。出臺《焦作市社會力量承辦市級運動隊資助及獎勵實施辦法》,從“建設資助+賽事獎勵+輸送獎勵”三個維度給予支持:對合作機構每年提供項目建設資助,用于場地、器材、外訓等支出;運動員在省級以上賽事取得成績按標準獎勵;向省隊、國家隊輸送人才的機構和教練員享受專項獎勵。這種體制內外一視同仁的“真金白銀”支持,有效激發了社會機構培養人才的動力與能力。同時,通過“合作協議”明確權責——合作機構可受權使用“焦作市某某隊”名義招生參賽,政府則負責監督考核,實現“放權”不“放任”。
人才聯動,靠專業團隊激活培養“動力源”。競技體育的核心是“人才”,新型體校的關鍵是“師資”。焦作市要求合作機構配備國家職業教練、省級以上裁判員等資質的專業團隊,同時支持教練員參加學習培訓、參與行業標準制定。目前,各合作機構已形成專業化師資梯隊:謳陸體育6名教練員團隊中,主教練高欣參與編寫國內首部官方跑酷教材,具備國家級裁判資質;輪滑協會6名專職教練員均持有高級教練證書,其中買少丹、郭杰等為國家二級裁判;毅文體育8名教練員團隊培養出2名國家一級運動員、37名國家二級運動員,師資實力可見一斑。這種“教學—科研—賽事”融合的師資培養模式,顯著提升了訓練的科學性和系統性。
賽事聯動,用以賽代練搭建成長“晉升梯”。焦作市整合教育、體育兩部門主要賽事資源,設立多層次、多級別賽事體系,暢通和規范分級分類參賽通道,增辦青少年體育基層賽事,為更多青少年提供參賽機會,使其在實戰中提升能力、展現價值。各項目近期賽事成績顯著:謳陸體育在2025年河南省青少年跑酷體能錦標賽中斬獲1金2銀;輪滑協會在2025年河南省短道速滑超級聯賽中,17名參賽選手中5人挺進半決賽;毅文體育田徑學員獲得5項全國冠軍;齊耀舞舞蹈學員在WDG國際街舞大賽中獲齊舞亞軍。這些成績印證了“以賽代練”模式的有效性——目前新型體校體系已帶動近1600名青少年參與系統訓練,形成“參與有熱情、入門有路徑、提升有平臺”的良好生態。
三、以社會力量為紐帶激活多元價值
新型體校建設的意義,不僅在于培養競技人才,更在于探索出一條“體教融合、體衛融合”的青少年健康發展之路。
從競技價值看,打破了“體校獨家培養”的單一模式。社會機構的加入使項目布局更加靈活——初期聚焦跑酷、滑板等新興項目,后期逐步拓展至傳統項目,最終將形成“新興項目做優、傳統項目做強”的格局。2024年以來,新型體校合作機構已向河南省短道速滑隊集訓營輸送運動員14人,跑酷、攀巖等項目在省級以上賽事中斬獲獎牌50余枚,后備人才“蓄水池”持續擴容。
從教育價值看,實現了“訓練育人”與“成長育人”的統一。合作機構將少兒體能、跑酷、體操等整合為特色課程,青少年在提升身體素質的同時,更培養了“敢于挑戰、勇于突破”的意志品質。正如謳陸體育的實踐所示:學員體能達標率顯著提升,并在“動商、智商、情商”方面全面發展,這正是“健康第一”教育理念的鮮活實踐。
從社會價值看,構建了“政府引導、社會參與”的體育治理新范式。焦作市輪滑協會、謳陸體育、毅文體育等機構加入新型體校體系后,不僅帶動了體育培訓、器材銷售等相關產業發展,更讓體育惠民落到實處。2025年暑期,依托新型體校場地開展的“奔跑吧・少年”系列活動,吸引上萬名青少年參與,使體育真正融入大眾生活。
站在新起點,焦作市新型體校建設將沿著“項目擴容、體系完善、品牌升級”方向持續發力。下一步,焦作市將擴大合作范圍,在現有跑酷、短道速滑等項目基礎上,引入霹靂舞、自由式小輪車等奧運項目,形成“全覆蓋、多層次”的項目布局;完善“科訓醫”一體化保障體系,聯合高等院校,依托體育醫院,提升訓練科學性;深化體教融合,推動新型體校與中小學共建“特色運動隊”,暢通“升學+專業”雙路徑發展通道。
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從來不是“百米沖刺”,而是“綿綿用力,久久為功”的長跑。焦作市將認真落實河南省青少年體育訓練陣地建設要求,以新型體校為支點,持續釋放社會力量活力,讓更多青少年愛上體育、參與體育、成就體育,努力為全省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貢獻更多經驗,為體育強國建設注入強勁的動能!
(作者系焦作市體育局黨組書記、局長)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