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推薦
擔任浙江省委書記期間,自2003年2月至2007年3月,習近平曾以“哲欣”的筆名,在《浙江日報》“之江新語”專欄發表文章。其中,“文化”一詞是高頻詞之一。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文化建設。在浙江工作時,他就將“加快建設文化大省”列為“八八戰略”重要內容,部署實施了文化大省建設“八項工程”,為浙江文化建設構筑起“四梁八柱”。
20年前,“八項工程”啟動之初,習近平在《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文庫總序》中深情寫道:“今天,我們踏著來自歷史的河流,受著一方百姓的期許,理應負起使命,至誠奉獻,讓我們的文化綿延不絕,讓我們的創造生生不息。”
如今,從歷史看向未來,從浙江看向中國、看向世界,重溫這段話,更能感受到習近平總書記超前的戰略眼光和深厚的文化情懷。
——文化是民族的靈魂
杭州余杭,良渚古城遺址公園,綠野芳洲。
很難想象,20多年前這里曾礦山林立,灰沙遍地。“2002年下半年,余杭區內礦山企業整頓雖已完成,但遺址區范圍之內的鄰縣還有一些礦山企業存在。”時任良渚文化博物館常務副館長郭青嶺回憶。
2003年7月16日,習近平專程來到這里調研。俯身細看出土文物,認真聽取保護情況匯報……習近平堅定指出:“良渚遺址是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是不可多得的寶貴財富,我們必須把它保護好!”
在習近平的親自協調下,遺址群范圍內的幾家石礦很快關停,長期懸而未決的遺址保護范圍劃定問題也有了突破。習近平進一步指出:“我省在世界遺產申報方面尚屬空白。‘申遺’是有許多條件的,也要下決心,花代價。”
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遺址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習近平指出:“文化是民族的靈魂,是維系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精神紐帶,是民族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體現。”
20年來,從良渚遺址五千多年前“文明曙光”的喚醒,到“中國歷代繪畫大系”千年文脈的傳續;從西湖、運河等文化遺產綻放新韻,到文化事業、文化產業譜寫新篇……“八項工程”在之江大地青山綠水間,激蕩起“郁郁乎文哉”的盛大氣象。
黨的二十大召開前出版的大型歷史文獻叢書《復興文庫》,呼應了盛世修典、太平纂帙的文化傳統;由《千里江山圖》演繹的舞蹈詩劇《只此青綠》登上央視春晚,以東方美學的經典色彩鋪展出如詩如畫的中國山水氣象;《國家寶藏》《典籍里的中國》《如果國寶會說話》等文博節目創新出圈……新時代以來,中華文化的“一池春水”被激活,為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更為主動、更為強大的精神力量。
——文化育和諧
諸暨楓橋鎮,自古以來就有“會稽咽喉,婺越通衢”之稱。
當地的一塊清代古碑,記錄了一個矛盾調解的故事:當時楓橋商業繁榮,外地的貨通過船簰到這里集散,時間一長,挑夫間有了矛盾糾紛。縣里請本地一些有名望的鄉民進行調解,最后雙方握手言和。
60多年前,楓橋鎮干部群眾創造了依靠群眾化解矛盾的“楓橋經驗”。
在浙江工作期間,習近平創新發展“楓橋經驗”,探索依靠人民群眾正確處理新形勢下人民內部矛盾的方法。2003年11月,習近平在紀念毛澤東同志批示“楓橋經驗”40周年暨創新“楓橋經驗”大會上指出,要根據新形勢下維護社會穩定出現的新情況、新特點,把學習推廣“楓橋經驗”作為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總抓手。他在《之江新語》中寫道:“文化育和諧,文化建設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保證和必然要求。”
2023年9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楓橋考察時,重溫“楓橋經驗”的誕生、演進、發展歷程。站在“婺越通衢”牌坊前,總書記指出:“人與人都應該團結互助、和諧相處。這里面既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有馬克思主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把“楓橋經驗”堅持好、發展好,把黨的群眾路線堅持好、貫徹好。如今,“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已經寫入黨的第三個歷史決議和黨的二十大報告。從“一鎮之計”上升到基層社會治理的“一國之策”,“楓橋經驗”在傳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成為 “中國之治”的一張重要名片。
——文化潤澤百姓
“西湖的周圍,處處有歷史,步步有文化。”初到浙江工作時,習近平一直思考著如何以西湖文化潤澤百姓。
2002年11月28日,習近平到西湖調研。當時西湖綜合保護工程已啟動。站在楊公堤景區建設現場,習近平仔細察看“西湖西進”規劃圖紙。
“習書記要求工程不能一味求新,要保留尊重真正有韻味的‘老’和‘舊’的東西。楊公堤景區奮戰300天,要回了300年歷史,這是德政善舉,是民心之舉。”時任杭州西湖風景名勝區管委會主任張建庭回憶道。
此后,不到一年時間,習近平三次調研西湖,強調“既修復自然生態,又修復人文景觀”。在習近平的推動下,2003年10月1日開始,杭州環湖所有公園全部免費開放。西湖一步一景一文化,走入尋常百姓間。
以文化人,習近平身體力行。
2003年7月,習近平提出把“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層次精神文化需求,推動人的全面發展”作為浙江現代化建設的一項重大而緊迫的任務。
2006年,在金華磐安烏石村考察調研時,習近平被村民們用當地特有的黑色玄武巖蓋的房子所吸引。他撫摸著黑石頭對大家說:“這種石頭好啊!你們看,這玄武石多好……”他反復叮囑村干部,新農村建設不能一味“貪大求洋”,要保護好古村落,因地制宜深入挖掘其文化內涵。
如今這里成為全國保存最完好的古村之一,被評為全國文明村。近20年間,村里的美景與文化,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來到這里。2024年全村文旅收入達2億元。
…………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化強國之‘強’最終要體現在人民的思想境界、精神狀態、文化修養上。”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堅持把文化建設擺在治國理政突出位置,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豐富。
——文化點亮經濟
“文化很發達的地方,經濟照樣走在前面。”2023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人文經濟學”的重大命題。
早在浙江工作時,習近平就敏銳察覺到這一點:“浙江在沒有特殊政策、沒有特殊資源的情況下,之所以能取得今天這樣的成就,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浙江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而且浙江的文化傳統非常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浙江文化的一個突出特點是:洋溢著濃郁的經濟脈息。”
翻開《之江新語》,在《“文化經濟”點亮浙江經濟》一文中,習近平闡述了文化與經濟的辯證關系:“所謂文化經濟是對文化經濟化和經濟文化化的統稱,其實質是文化與經濟的交融互動、融合發展。”
沿著習近平指引的道路前進,如今,浙江文化產業實現跨越式發展。杭州有動漫游戲上下游企業270多家,從業人員超1.2萬人,成為名副其實的“動漫之都”;浙江民營文化企業已超30萬家,是2003年的7倍多。
從在浙江工作時要求“積極推進文化與經濟的互促共進”,到在上海工作時指出“要把文化的力量融入經濟發展中”;從強調“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到提出“人文經濟學”的重大命題,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實踐中,始終高度重視文化與經濟的交融互動。
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規模以上文化企業實現利潤總額12909億元,比上年增長10.8%;人均教育文化娛樂消費支出增長9.8%,其中文化娛樂支出增長16.1%。伴隨著文化產業的蓬勃發展和消費潛力的充分釋放,文化“軟實力”正不斷轉化為經濟“硬實力”。
時代的發展永無止境,思想的腳步從未停息。
2023年10月,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正式提出并系統闡述了習近平文化思想。習近平文化思想標志著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規律的認識達到了新高度,表明我們黨的歷史自信、文化自信達到了新高度。
在習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我們更好擔負起新時代的文化使命,必將創造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 |
![]()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擔任浙江省委書記期間,自2003年2月至2007年3月,習近平曾以“哲欣”的筆名,在《浙江日報》“之江新語”專欄發表文章。其中,“文化”一詞是高頻詞之一。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文化建設。在浙江工作時,他就將“加快建設文化大省”列為“八八戰略”重要內容,部署實施了文化大省建設“八項工程”,為浙江文化建設構筑起“四梁八柱”。
20年前,“八項工程”啟動之初,習近平在《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文庫總序》中深情寫道:“今天,我們踏著來自歷史的河流,受著一方百姓的期許,理應負起使命,至誠奉獻,讓我們的文化綿延不絕,讓我們的創造生生不息。”
如今,從歷史看向未來,從浙江看向中國、看向世界,重溫這段話,更能感受到習近平總書記超前的戰略眼光和深厚的文化情懷。
——文化是民族的靈魂
杭州余杭,良渚古城遺址公園,綠野芳洲。
很難想象,20多年前這里曾礦山林立,灰沙遍地。“2002年下半年,余杭區內礦山企業整頓雖已完成,但遺址區范圍之內的鄰縣還有一些礦山企業存在。”時任良渚文化博物館常務副館長郭青嶺回憶。
2003年7月16日,習近平專程來到這里調研。俯身細看出土文物,認真聽取保護情況匯報……習近平堅定指出:“良渚遺址是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是不可多得的寶貴財富,我們必須把它保護好!”
在習近平的親自協調下,遺址群范圍內的幾家石礦很快關停,長期懸而未決的遺址保護范圍劃定問題也有了突破。習近平進一步指出:“我省在世界遺產申報方面尚屬空白。‘申遺’是有許多條件的,也要下決心,花代價。”
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遺址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習近平指出:“文化是民族的靈魂,是維系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精神紐帶,是民族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體現。”
20年來,從良渚遺址五千多年前“文明曙光”的喚醒,到“中國歷代繪畫大系”千年文脈的傳續;從西湖、運河等文化遺產綻放新韻,到文化事業、文化產業譜寫新篇……“八項工程”在之江大地青山綠水間,激蕩起“郁郁乎文哉”的盛大氣象。
黨的二十大召開前出版的大型歷史文獻叢書《復興文庫》,呼應了盛世修典、太平纂帙的文化傳統;由《千里江山圖》演繹的舞蹈詩劇《只此青綠》登上央視春晚,以東方美學的經典色彩鋪展出如詩如畫的中國山水氣象;《國家寶藏》《典籍里的中國》《如果國寶會說話》等文博節目創新出圈……新時代以來,中華文化的“一池春水”被激活,為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更為主動、更為強大的精神力量。
——文化育和諧
諸暨楓橋鎮,自古以來就有“會稽咽喉,婺越通衢”之稱。
當地的一塊清代古碑,記錄了一個矛盾調解的故事:當時楓橋商業繁榮,外地的貨通過船簰到這里集散,時間一長,挑夫間有了矛盾糾紛。縣里請本地一些有名望的鄉民進行調解,最后雙方握手言和。
60多年前,楓橋鎮干部群眾創造了依靠群眾化解矛盾的“楓橋經驗”。
在浙江工作期間,習近平創新發展“楓橋經驗”,探索依靠人民群眾正確處理新形勢下人民內部矛盾的方法。2003年11月,習近平在紀念毛澤東同志批示“楓橋經驗”40周年暨創新“楓橋經驗”大會上指出,要根據新形勢下維護社會穩定出現的新情況、新特點,把學習推廣“楓橋經驗”作為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總抓手。他在《之江新語》中寫道:“文化育和諧,文化建設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保證和必然要求。”
2023年9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楓橋考察時,重溫“楓橋經驗”的誕生、演進、發展歷程。站在“婺越通衢”牌坊前,總書記指出:“人與人都應該團結互助、和諧相處。這里面既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有馬克思主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把“楓橋經驗”堅持好、發展好,把黨的群眾路線堅持好、貫徹好。如今,“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已經寫入黨的第三個歷史決議和黨的二十大報告。從“一鎮之計”上升到基層社會治理的“一國之策”,“楓橋經驗”在傳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成為 “中國之治”的一張重要名片。
——文化潤澤百姓
“西湖的周圍,處處有歷史,步步有文化。”初到浙江工作時,習近平一直思考著如何以西湖文化潤澤百姓。
2002年11月28日,習近平到西湖調研。當時西湖綜合保護工程已啟動。站在楊公堤景區建設現場,習近平仔細察看“西湖西進”規劃圖紙。
“習書記要求工程不能一味求新,要保留尊重真正有韻味的‘老’和‘舊’的東西。楊公堤景區奮戰300天,要回了300年歷史,這是德政善舉,是民心之舉。”時任杭州西湖風景名勝區管委會主任張建庭回憶道。
此后,不到一年時間,習近平三次調研西湖,強調“既修復自然生態,又修復人文景觀”。在習近平的推動下,2003年10月1日開始,杭州環湖所有公園全部免費開放。西湖一步一景一文化,走入尋常百姓間。
以文化人,習近平身體力行。
2003年7月,習近平提出把“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層次精神文化需求,推動人的全面發展”作為浙江現代化建設的一項重大而緊迫的任務。
2006年,在金華磐安烏石村考察調研時,習近平被村民們用當地特有的黑色玄武巖蓋的房子所吸引。他撫摸著黑石頭對大家說:“這種石頭好啊!你們看,這玄武石多好……”他反復叮囑村干部,新農村建設不能一味“貪大求洋”,要保護好古村落,因地制宜深入挖掘其文化內涵。
如今這里成為全國保存最完好的古村之一,被評為全國文明村。近20年間,村里的美景與文化,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來到這里。2024年全村文旅收入達2億元。
…………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化強國之‘強’最終要體現在人民的思想境界、精神狀態、文化修養上。”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堅持把文化建設擺在治國理政突出位置,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豐富。
——文化點亮經濟
“文化很發達的地方,經濟照樣走在前面。”2023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人文經濟學”的重大命題。
早在浙江工作時,習近平就敏銳察覺到這一點:“浙江在沒有特殊政策、沒有特殊資源的情況下,之所以能取得今天這樣的成就,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浙江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而且浙江的文化傳統非常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浙江文化的一個突出特點是:洋溢著濃郁的經濟脈息。”
翻開《之江新語》,在《“文化經濟”點亮浙江經濟》一文中,習近平闡述了文化與經濟的辯證關系:“所謂文化經濟是對文化經濟化和經濟文化化的統稱,其實質是文化與經濟的交融互動、融合發展。”
沿著習近平指引的道路前進,如今,浙江文化產業實現跨越式發展。杭州有動漫游戲上下游企業270多家,從業人員超1.2萬人,成為名副其實的“動漫之都”;浙江民營文化企業已超30萬家,是2003年的7倍多。
從在浙江工作時要求“積極推進文化與經濟的互促共進”,到在上海工作時指出“要把文化的力量融入經濟發展中”;從強調“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到提出“人文經濟學”的重大命題,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實踐中,始終高度重視文化與經濟的交融互動。
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規模以上文化企業實現利潤總額12909億元,比上年增長10.8%;人均教育文化娛樂消費支出增長9.8%,其中文化娛樂支出增長16.1%。伴隨著文化產業的蓬勃發展和消費潛力的充分釋放,文化“軟實力”正不斷轉化為經濟“硬實力”。
時代的發展永無止境,思想的腳步從未停息。
2023年10月,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正式提出并系統闡述了習近平文化思想。習近平文化思想標志著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規律的認識達到了新高度,表明我們黨的歷史自信、文化自信達到了新高度。
在習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我們更好擔負起新時代的文化使命,必將創造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